那天在社区广场遛弯,听见几个大爷围坐石桌旁聊九三阅兵的事儿。张大爷端着茶缸子说,这回阅兵可不光是走方阵,那是把历史书里的故事活生生搬到眼前。李婶接话茬,可不是嘛,我孙子昨天还问我,为啥要纪念这个日子,我跟他讲,这不是为了记仇,是让咱后辈知道今天的饭桌多金贵,是前辈用命换来的。
欧洲那边儿也热闹着呢。我闺女在德国留学的同学发消息说,柏林街头好多咖啡馆都放着阅兵直播,老外们盯着屏幕直咂舌。有个叫汉斯的德国工程师跟她说,以前总觉得二战是欧洲的事儿,现在才明白东方战场同样惨烈,中国军民扛下了那么多苦难,这得是多大的韧劲儿。这种认知转变,比看多少本历史书都实在。
香港那边儿更热闹。我表姐发来视频,尖沙咀商场里人挤人看直播,有个穿校服的小姑娘指着屏幕喊,看,那是咱们的导弹车!旁边阿婆抹着眼泪说,我年轻时经历过战乱,现在看这阵仗,心里踏实。这种踏实不是怕事儿,是知道有底气护着自家安宁。
说起来,这次阅兵里的细节挺戳人。战旗方队经过时,风里飘着红绸子的响动,像极了老辈人讲的烽火岁月。有位退役老兵跟我说,战旗不是布,是血肉铸的魂儿,每面旗子后头都站着成千上万的兵,有的连名字都没留下。这话听着心里发沉,可又觉得暖——沉的是历史分量,暖的是有人记着。
欧洲上映的那些战争片也值得唠唠。《南京照相馆》里有个镜头,老太太捧着旧照片哭,说这是全家福,可照片里的人后来都没了。瑞士观众看完说,这片子没加特效,没配悲情音乐,就那么直愣愣拍出来,反而更让人揪心。这种真实感,比喊口号强百倍。艺术嘛,就得让人先共情,再思考。
再说联合国成立80周年这事儿。德国智库专家贝恩德提过,两个80周年撞一块儿不是偶然。和平与发展从来都是孪生兄弟,中国这些年在“一带一路”上修铁路、建医院,不也是为了咱普通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?这种实打实的行动,比光动嘴皮子实在。
我倒觉得,纪念活动最该传递的是“不重蹈覆辙”的智慧。就像柏林国会大厦现在成了历史课堂,天天提醒路人:别让战争悲剧再演。中国搞阅兵不是为了秀肌肉,是让世界看看,咱们有能力守住和平,也有胸怀分享发展。这种底气,是靠几代人脚踏实地干出来的。
香港中学生看导弹方队时,有孩子问老师,这得花多少钱造啊?老师回答特漂亮:这不是钱的事儿,是告诉全世界,咱们有本事护着自家安宁,也有余力帮别人。这种“有本事不欺负人,有能力帮别人”的劲头,才是大国该有的样子。
欧洲媒体现在常提“共同记忆”这个词。法国有个记者跟我说,以前总觉得二战是自家事儿,现在才懂东方战场同样重要。这种认知变化需要时间,但像九三阅兵这样的活动,就是最好的催化剂。共同记忆不是强行灌输,是让人心甘情愿去了解、去感受。
最后想问问大伙儿,你们觉得这样的纪念活动,最该传递给下一代的是什么?是历史的分量?是和平的珍贵?还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底气?我琢磨着,这三样儿都得有——记着历史是为了不犯错,珍惜和平是为了好好活,脚踏实地是为了让日子更有奔头。你们呢,咋想的?
#优质好文激励计划#
伍伍策略-合法的股票配资平台-国家允许配资的公司-散户如何给股票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