谈起抗美援朝那会儿,许多人脑海里浮现的多是彭德怀那些大将的身影,不过实际上还藏着不少挺有趣的小插曲。比如说,1953年,杨勇刚到朝鲜战场,就在志愿军司令部的会议上抛出了个条件,结果被许世友直接一口回绝,说你这要求太过分了。
到了1953年,战事已经接近尾声了。从1950年10月志愿军挺进朝鲜开始,时间一晃就是两年多。经历了五次大规模战役,再加上上甘岭那场硬仗,把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得焦头烂额,伤亡累计上百万。
敌方那边,杜鲁门被换成了艾森豪威尔,这位刚上台的美国总统,原本可是二战里的老兵,想着在朝鲜捞点便宜之类的。不过,志愿军可不让他如愿,几番反攻把他们的登陆计划一一打乱,完全没让美国人得手。
战场上变得一边打,一边谈的场面,和谈地点设在了板门店,不过南韩的李承晚不甘心,总是喊着要往北推进,还扣押着不少朝鲜人民军俘虏,搞得谈判挺不顺利。美国方面也不示弱,偶尔搞点突然袭击什么的,暗里使点小手段。
志愿军方面,邓华司令员和洪学智副司令员在东昌郡大榆洞的司令部开会,商量怎么应付眼前的这些事,参会的有王建安、许世友、杨勇几个兵团的司令员,都在现场。
杨勇14岁那会儿就加入了农民武装,到了1927年正式加入了革命队伍。年轻时就在红军里打仗,经历了长征、抗日和解放战争,从基层干起,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也都能看到他的身影。
解放后,他一开始在贵州军区呆了一段时间,接着又去了军事学院学习,错过了前几次大战役。到1953年春天,杨成武因为身体原因回国养病,导致第20兵团的司令职位空缺。杨勇多次请求去朝鲜作战,毛主席亲自任命他去接任此职。
杨勇到朝鲜的时间是在1953年4月,当时正式被任命为第20兵团司令员。一到那里,他就想搞点大动作,毕竟战场已经比较稳了,但他觉得敌人还在磨蹭,得给他们些压力才行。
许世友从小就练武,1926年参加革命,开始在鄂豫皖根据地打仗,经历了长征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,也立下不少战功。在济南、淮海战役中他指挥得挺厉害。到1951年,他就去了朝鲜,担任第3兵团司令员,参加过夏季反击战,对朝鲜的地形和敌情挺熟悉。这人性格挺直,打仗不上弯弯绕绕。
1953年5月那次会议,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举行的。志愿军的高层们聚到一起,讨论战俘问题以及怎么应对敌人那些小伎俩。杨勇作为新上任的,率先开口,表示要动用三个军,确保打赢一场大仗,给敌人点颜色看看。他这也是根据形势的判断,觉得光谈判没啥用,得用军事行动来推动局势。
许世友反对一开始就动兵,顿时站起来问道:“你这样是不是太过分啦?”他接着说,现在大家都在谈判,这样走极端不太妥。要是真能谈成,少流点血不是更好吗?打仗越狠,敌人伤得多,我们自己也会损失惨重。许世友早到朝鲜,清楚志愿军所付出的代价,心里想着能不打就别打,省得白白牺牲太多。
像邓华、洪学智这些将领,一开始没马上表达意见,会议一时有点僵硬。最后,邓华说:“大家都有道理,还是上报中央吧。”志愿军总司令部就把情况发回电报给北京。毛主席看了之后,回电说,给敌人致命一击确实很必要。毛主席觉得,敌人假装谈判,实际上是在拖时间寻找机会,所以我们得主动出击,把他们打得疼一些。
得到了中央的支持,杨勇开始行动准备工作。原本第20兵团有60军、67军、68军这三支部队,加上邓华又调来了21军和54军,总兵力达10万人。到了1953年7月13日晚上,杨勇指挥发起了金城战役,这场战役也是抗美援朝的最后一场硬仗,打了整整5天,歼灭了敌军5.3万多人。
战事结束后,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也无奈,7月27日签订了停战协议。这一仗的结束直接推动了停战的达成,而杨勇的建议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。
杨勇刚到不久,渴望立功,然而他的想法恰好符合毛主席的战略布局。许世友反对也没错,他考虑的主要是保住实力,避免不必要的牺牲。在那样的环境里,指挥官们都在琢磨怎么取胜,不过各自的思路不一样。
金城战役结束后,杨勇晋升为志愿军副司令员,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,后来在1979年还曾率领部队打过对越自卫反击战,1983年去世。许世友继续在军区任职,他也在1955年获得上将的称号,1985年去世。
這事兒發生在1953年,剛好是抗美援朝的轉折點。之前志願軍經歷了五次戰役,把敵人從鴨綠江邊推到了三八線南邊,上甘肅岭更是關鍵一擊,定下了勝負。艾森豪威尔上台後,美國內部反戰越來越嚴重,他想要體面地收場,但李承晚不怎么配合。
许世友心里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,志愿军后勤确实挺难的,补给全得靠国内运输,冬天容易冻伤,夏天又陷入泥泞。打仗倒是简单,维持可不那么容易。毛主席的指示很明确,敌人要是不老实,就得靠实力说话。这不仅仅关乎军事,还跟外交也有关系。停战一谈,朝鲜半岛稳定了,中国边境也安全多了,这场战斗算值了。
伍伍策略-合法的股票配资平台-国家允许配资的公司-散户如何给股票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