段谷之战是姜维北伐时遭遇的一次惨败。
这一仗,是蜀汉自夷陵之战以来败得最惨、损失最严重的一次。
在这场战斗中,姜维的策略十分周密,指挥军队也非常灵活,他的表现完全配得上优秀将领的称号。
对面的邓艾,简直太厉害了!
年轻有为的姜维
姜维对北方用兵,这已经是第六回了。
六次向北的战役中,有一次大获全胜,两次小胜,两次没有明显成果,还有一次小的失利。总体来看,战绩还是占上风的。
总的来说,前六次北伐打得越来越好,从一开始的小败,慢慢变成了不分胜负的局面,接着又从小胜发展到大胜。
姜维对大规模出兵更加有信心了。
费祎在姜维几次北伐时,严格控制了行动的规模,每次出兵的人数都没有超过一万人。
直到253年费祎被刺杀后,姜维才摆脱束缚,得以大规模调动军队。
255年,姜维第一次大规模出兵,带领几万大军,结果在洮西大获全胜,击败了魏国雍州刺史王经,斩杀了大量敌人,吓得曹魏的关陇地区人心惶惶。
在这场战役之后,姜维因为立下战功被提拔为大将军。
这时候,姜维士气正高,决定来个大动作!
姜维想出了一个新招数!
姜维的新策略:势在必得
以前的几次北伐中,虽然结果有好有坏,但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:每次都是姜维先发起行动,而魏军总是后来才反应过来增援。
所以,如果姜维能采取深迂回战术,突然出现在魏军意想不到的地方,是不是就能创造更多有利条件,给曹魏更大的“意外”呢?
姜维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战术,打算从两边同时进攻,形成夹击。
姜维从西边的钟题开始行动,先是把魏军的注意力吸引过去,然后顺着渭水往东走。
汉中的都督胡济从汉中出发,按约定的时间在上邽与姜维会合,共同攻打上邽。
这个策略真是够狠!
绕过了魏军的主要防御区域。
魏军现在把主要防守力量移到了西部。
一开始,这是曹魏为了更好地管理陇西等地,特别是要更好地安抚羌胡族人。
之前,姜维的北伐行动主要集中在西部的狄道一带。
所以,魏军的主要力量正慢慢向西转移。
这样一来,天水等地方的力量就显得不足了。
我们会提到,邓艾在分析敌情时说“狄道、陇西、南安、祁山都有驻守”,这表明魏军当时没想到姜维会选择进攻东面的天水。
姜维选择上邽作为攻击目标,在当时确实是非常意外和不同寻常的举动!
能够很好地展现其灵活的特性。
魏军的人数虽然比姜维多,但是因为曹魏在西线有很多要防的地方,所以姜维可以专门对付一部分魏军,从而在局部获得优势!
如果姜维能够灵活机动,不断迷惑魏军,就可以迫使魏军分散兵力防守各个地方。这样,姜维就可以在目标地点获得局部优势,创造战机!
如果汉中也能按计划出兵,那就更出乎意料了,会让魏军措手不及。
上邽等地是凉州魏军的重要粮源。
曹魏这时开始在陇西等地发展,但成效不大,特别是经过姜维的打击后,情况更加糟糕。
上邽这个地方,一直以来都是凉州魏军的主要粮食和物资供应基地。
如果姜维能巧妙机动攻到上邽一带,即便不能攻城夺地,但如果能摧毁当地麦田,也能给魏军带来重大打击!
当年,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曾攻下上邽,并抢走了上邽的麦子,给曹魏造成了不小的打击。
姜维的计谋真是够狠的!
可惜这时,他的对手变成了邓艾。
邓艾敏锐地预见:他提前猜到了姜维可能会怎么布兵布阵。
那时的魏军将领们都错估了姜维的真正意图。
魏军的将领们认为:姜维刚刚结束了一次大规模的北伐,以蜀汉现在的实力,他不可能再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北伐!
其实,以为姜维不会进攻,并不是因为他们放松警惕。他们只是根据过去的经验,认为等姜维行动后再行动也没关系。
这次姜维的进攻,与以往大不相同。
这次行动,姜维的部署更加庞大,战术也更为灵活多变。如果魏军依旧沿用过去的作战方法,很可能整场都被姜维牵制,最终面临重大失败。
幸好此时魏军的统帅是新上任的安西将军邓艾,他被授予了节杖,并兼任护东羌校尉。
邓艾不仅认为姜维一定会出兵,还预测了姜维可能使用的战术。
姜维肯定会来!
姜维刚刚大获全胜,给曹魏造成了不小的打击,正是一鼓作气的好时机,他怎么会不来呢?
姜维可能会采用灵活的战术。
我们处于防御状态,兵力分散在各处,而姜维则利用他兵力集中的优势,开始了行动。
蜀军利用船只移动,可以节省力气,方便在大范围内灵活调动,很可能采取灵活的战术!
姜维肯定会在几个容易得到粮食的地方动手。
姜维确实粮食不足,所以他只能想办法从敌人那里获取粮食。
所以,他们的行动目标要么是南安,要么是陇西,或者是祁山,这些地方都便于获取粮食。
可以说,关于未来的战斗,姜维是否会发起攻击,攻击的方式以及目标,邓艾都已经分析得很明白了!
这样,比赛的胜负其实取决于主帅的策略!
姜维首先攻打祁山,想引诱魏军出来作战,却被邓艾提前看穿了计谋。
不久之后,姜维就开始采取行动了。
姜维最初的目标是攻打祁山。
姜维攻打祁山,并不是真的想把祁山拿下来!
早在曹丕的时候,曹魏就制定了一个战略,那就是“西边守住祁山,中间守住襄阳,东边守住合肥”。可以看出,祁山的地位和襄阳、合肥一样重要,要攻下它并不容易。
以前诸葛亮多次进攻祁山,都没能攻下来,现在姜维想要拿下祁山,难度也不小。
由于祁山的重要性,这里成了魏军必须救援的地方。攻打祁山可以调动凉州魏军的主力部队,为蜀军下一步的行动创造有利条件。
比如,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,采用了一种巧妙的战术。他先包围了祁山,引得司马懿前来救援。当司马懿率军赶往祁山时,蜀军迅速转移到了上邽,收割了那里的麦子,整个过程就像是牵着司马懿的线一样自如。
姜维这次攻打祁山,也是想效仿诸葛亮的旧事,引出邓艾,为向上方谷移动创造机会。
但是,邓艾早有准备,增强了祁山的防守,并没有轻易带兵救援。
这样一来,姜维既没能真正拿下祁山,也没能引来魏军主力增援,他的努力似乎都白费了。
祁山的战斗没什么意思,姜维于是撤回部队,改道从董亭前往南安。
姜维的这个举动让人摸不着头脑。
之前说过,魏军在狄道、陇西、南安和祁山都有驻守。
姜维从董亭向南安进发,似乎随时可能在任何方向发起攻击!
如果魏军不能提前行动,想先看清姜维的方向再做移动,那么邓艾进入渭水河谷,改变方向,向东袭击上邽后,魏军就很难再阻止姜维了!
在凉州那多山的地带,姜维带领军队沿渭水前进,这样既能沿途从敌人那里获取粮食,又能破坏沿途的农田。
姜维的计策,真是够狠的!
可是,他遇到的人却是邓艾。
邓艾决定在武城山设伏,阻挡蜀军的进攻!
武城山是从天爷梁往北延伸出来的一条山脉,非常长。
他从南往北跑向渭水,东边是山丹河,西边是榜沙河。他的前爪分别伸向山丹和鸳鸯,后爪则揽住滩歌和马力。他的脊背蜿蜒起伏,横跨南北,脊背两侧的山梁像“野马分鬃”一样有序排列,形成了众多的山梁和沟壑,延伸到山丹河和榜沙河之中。
这个地方地理位置非常好,控制着几条河流,可以防止敌人顺水而上。这里守卫容易,但进攻却很难。
邓艾首先占据了有利地形,然后在那里坚守!
由于失去了有利的地势,姜维只好放弃了原来的计划,当夜越过了渭水向东撤退,走上了崎岖的山路,直奔上邽。
这样一来,战场上的优势已经转移到魏军那边了!
战役的主动权转移了。
姜维想通过快速移动,让魏军跟着他的节奏走,然后一举攻占邽城。
但是,武城山被邓艾占领后,姜维不得不改走山路机动,主动权也发生了变化!
蜀军沿着蜿蜒的山路,越过一座座高山前行。
魏军沿着渭水行进在平原上,一路非常顺利。
邓艾说的“劳逸不同”,现在已经变成了“魏逸蜀牢”。
魏军的路比较好走,而且可以后来居上,但你的蜀军却很难追上!
因此,一旦邓艾识破姜维打算攻向上邽的计划,姜维的情况就变得非常不利了!
这时候,就算姜维再怎么出乎意料,魏军也能猜到他的目标了。
所以现在,这场战斗的主导权已经完全落在邓艾手里了!
山谷间的风轻轻吹过,带来了一丝丝凉意。
段谷是前往上邽走山路时必经的一个地方。
邓艾抢先到达这里,成功阻挡了蜀军的前进!
段谷这个地方,据研究显示,早在先秦时代就已有“五城相连”的古城遗迹,一直以来都是防守的重要关口,防御条件非常好。
于是,当蜀军历经艰难险阻,翻过一座座山岭,接近目标地点时,猛然发现前方有敌人依托险峻山势设防!
堵住了!进不去!退呢?再沿着崎岖山路退回去,恐怕也会损失惨重!
左右为难啊!
这时候,姜维只剩下最后一个指望了,那就是胡济。
胡济未能按时到达,姜维因此陷入了极其困难的境地。
姜维最后的希望就是胡济带领的从汉中来的那支队伍了!
如果胡济能来,蜀军即使不能击败魏军,也有较大机会在策应下安全撤离。
可是……胡济迟迟没有到来!
姜维最后的指望,没有了!
系统出故障了
左右为难,精疲力尽。
就算姜维再有能力,现在也无能为力了。
蜀军彻底垮了!
人们四处逃散,死伤很多。
在那场激烈的战斗中,姜维的十几位将领和一千多名士兵不幸牺牲,剩下的士兵也四散逃离。
这是蜀汉在夷陵之战后遭遇的最沉重的一次打击!
后来,蜀汉国内人心不稳,姜维主动降级为后将军,暂时负责大将军的工作。
这场战斗中,姜维虽然最后失败了,但他并不是完全没有优点。
这次进攻跟之前的几次不太一样,主要是出乎对方意料,趁他们不防备的时候下手。作战方式灵活多变,采用两路夹击的战略,战役的安排上也有很多新的想法。
如果对面的魏军还是按老套路来,姜维还真有可能赢个大胜!
邓艾仔细分析了双方的情况,准确预判了敌人的下一步行动。在整个战役中,他总是能提前想到对手的策略,比姜维还要先一步行动,给姜维造成了很大的打击!
姜维的策略比不上邓艾,再加上蜀汉内部团结不够(胡济没按时到达),最后惨败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。
要对付敌人,就要做好充分准备;从双方的强弱出发,预测敌人的下一步;准确判断后,就要抢先一步行动。
邓艾确实给了后人一个深刻的教训!
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,快来关注~点此关注我~
伍伍策略-合法的股票配资平台-国家允许配资的公司-散户如何给股票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